小说读后感600字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9-23 14:52:33

小说读后感600字(一)

——《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全集》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全集》送到了,我欣喜狂,如痴如醉的读起来。

这本书把社会犯罪与政治制度、道德观念结合起来。柯南道尔创的侦探小说从多侧面反映了英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血字的研究》、《四签名》揭示了英国对印度的侵略与掠夺是多么凶残,《巴斯克维尔的猎狗》涉及到图财谋命、作恶行凶。其他如巧取豪夺、通奸情杀、背信弃义……这些犯罪现象,无一不体现政治制度的黑暗与道德观念的败坏,柯南道尔还揭示了法律存在的种种漏洞。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这样评价这本书:和柯南道尔所写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相比,没有任何侦探小说曾享有那么大的声誉。这句话让我非常震撼,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可是被英王授予“荣誉侍从”的称号的人。是个名人。连他都这么评价这部小说集,看来这部小说集真是名不虚传。

在每一次看这套书时都感到很神秘,看起来像是不可能似的,看着每一个故事,都感觉很神奇,让我目不暇接。有一个人这样评价福尔摩斯:他简直是一架用于推理和观察的最完美无暇机器。的却,福尔摩斯的聪明才智让人感叹,福尔摩斯的正义感也使我佩服,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让我肃然起敬!每接一个案子,福尔摩斯都会尽全力去解开谜底。其间不仅有案子本身的离奇,还有作案者的干预和阻止,他们甚至想要结束福尔摩斯的生命……

这部小说集让我知道:我们要成功,总该从坚持不懈开始,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带领我们走进胜利的殿堂!

小说读后感600字(二)

——《悲惨世界》读后感

刚刚读完了《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我合上书,文章描绘的悲惨世界依稀浮现在我眼前,而在黑暗的世界中,文中的爱与善,却照亮了整本书,也把流浪在

黑暗中的我领入了一个光明的境界。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一个面包而变苦役犯,并坐了十九年的牢。无家可归、受人们惧怕与鄙视的冉阿让心里承受这巨大的负担和痛苦。后来他遇到了卞福汝主教,主教不顾别人劝阻毫不犹豫地收下他并慈爱地让他与自己共进晚餐,甚至让他这个苦役犯、这个四度越狱的“危险分子”睡在与他近在咫尺的地方!而在冉阿让内心矛盾无法自我时,主教再一次宽容了他,他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再不是坏人了,我已经洗净了您的灵魂,把他献在主的面前。”——温和而震撼!当时法国的社会黑暗但更多的是阴郁与无情,不管冉阿让拿出多少钱,摆出多少条件,只因为他偷了一个面包,只因为他是苦役犯,连马厩也容不下他!而主教是高贵的代名词,却收留了这么一个“神憎鬼恶的恶人”。他的和善,他的坦然大度,他的纯洁、善良、平等,让心灵空虚、干旱的冉阿让在黑暗中重新感到了爱,看到了善。他在无尽的温暖里找到了自我。

然后小说的描写对象变成了芳汀——这个穷苦交加的妇人,她把孩子存在德纳第夫妇家里。丧尽天良的德纳第夫妇一面向芳汀索要大笔大笔的赡养费,一面惨无人道地虐待着芳汀不谙世事的小女儿珂赛特。另一边,流言缠身的芳汀失去了工作,为了付清赡养费,她甚至出卖了自己的全部!直到马德兰——这里的市长拯救了她。马德兰市长力大无穷,并且和卞福汝主教一样和善、平等、善良、宽容,他像主教拯救冉阿让一样拯救了陷入绝望的芳汀。而这一位自称曾是卞福汝主教家男仆的老人——马德兰,而他竟也是冉阿让!多么戏剧性的结果!——“冉阿让,我的兄弟您再也不是坏人了,我已经洗净了您的灵魂,把他献在主的面前。”再次重温这句话,卞福汝主教做到了。他是真主的使者,他救赎了一个法国社会的牺牲品,用爱,用善,他让冉阿让的灵魂中也有了大爱,大善,也拯救了一个被摧残的灵魂!

为了拯救被冤枉的老人,功成名就的马德兰市长,不,冉阿让站了出来,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他拼命逃避无情的警探的追捕,仅为了要把芳汀的小女儿珂赛特从德纳第夫妇那里赎回——而这一事情也是不艰难的,二十六苏,十几法郎到一千五百法郎,贪婪无度的德纳第夫妇不断向冉阿让索要着赎金,冉阿让一次次解囊——仅为一个死去的普通妇女!仅为她的遗愿!然后,在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之上,两鬓斑白的冉阿让又一次冲锋陷阵……他所做的一切,他从一个苦役犯到圣者的蜕变,震撼着每一个人,这使他在去世的那一刻,如天使一样,他灵魂放射的光彩,让在场的每个人,让还在看着这本书我——感到温暖,洁净,安详!

这是大爱,这是大善,唯有用道德感化才是医治社会的良方——作者证明了这一点,爱与善会滋润一切。相信爱,相信善,让爱与善深深地融化在这个现实残酷的世界中!这将不是一个悲惨世界!

小说读后感600字(三)

——《乌鸦》读后感

没想到自己会在一种比较沉重抑郁的情绪中读完这部小说。

与其他众多描写海外游子们历尽艰辛而终获成功的同类题材不同,这部作品中的一群怀着绿卡之梦的大陆女性,虽屡经磨难、饱受屈辱(当然,这也是她们自己的自由选择),却没能、也没有指望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身心俱疲、伤痕累累之外,她们仍然是一群漂泊女人。作品也许具有一定的写实性,但肯定会被许多人视作反英雄主义、反理想主义的怪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小说堪称留学题材中的另类。

我很佩服作家敏锐、犀利、冷酷的洞察力,我也很欣赏她的才情与娴熟的文学技巧,特别是那种新鲜、冷艳的语言,带有几分诡谲之气的叙事风格。但我很难说喜欢她所讲述的这些故事。

因为它们实在难以让我轻松起来。

不轻松的原因也不仅仅在于其沉重的故事外壳,更主要在于,小说中这群人的生存行为,有如一面镜子,烛照出人性中(包括我们许多人)真实而丑恶的存在状态,让我们颇不自在。

单纯从故事层面看,小说并没有摆脱描写男女关系的窠臼。()作品还较多地涉及到性。但作家平静、随意而冷漠的性描写,却使我们有如面对一尊苍白的写生模特,不会对之产生任何淫秽、罪恶抑或纯洁、崇高之感。在作家笔下,性就是性,如同吃饭穿衣,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这群女子谋生的一种手段。而在以金钱为上帝的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要想过上稳定、舒适、体面的生活,就必须依附于某个有能力的男人。这时性还是女人战胜对手、赢得男人的必要武器。特别是在那个男人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狭窄岛国上,对这群梦想如当地的一种外徙来的乌鸦一样(虽不讨人喜欢,却能顽强扎根)的女人来说,一个有实力的男人便是一张绿卡、一种稳定的象征。女人们将不免为此爆发一场以性为中心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正是通过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层面--男女关系的故事外衣,作家向我们展示了,在生存成为第一法则的特殊环境下,人性的扭曲、异化及其真实状态。为了生存并长期居留,她们撒谎(我直到小说的结尾才向将死的柳透露自己的真姓名,但谁又敢保证这次就是真的呢?),相互欺骗(芬因为嫉妒,暗示我她将与实际上深爱着我的柳结婚,促使我下意识地做出杀死柳的疯狂举动),向每一个可能帮助自己实现绿卡之梦的男人献媚,甚至毫无羞耻地卖淫……在如动物般的厮杀中,她们相互提防,互设陷阱,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当然,她们也偶尔向沦为弱者的对手施以援手,这也是她们生存与相互依赖的需要,而一旦发现对手变得比自己强大,她们的那点恻隐之心与良善之举便很快演变为新的不动声色的打击行动。

在作家以近乎自然主义的手法向我们展示这幅他人即地狱的残酷图景时,我们发现竟然很难用善恶是非之类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她们这些看似合理的行为。

更多相关内容: